【寻味中华】老北京涮羊肉:一锅清汤涮百年******
中新社北京2月2日电 题:老北京涮羊肉:一锅清汤涮百年
中新社记者 陈杭 杜燕
一锅热气腾腾的老北京涮羊肉,堪称京城冬日最暖的陪伴。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一般认为始于元代,兴于清代。清末学者徐凌霄在《旧都百话》中将这种“羊肉锅子”的吃法归于北方游牧遗风进化而来。
与汤底红亮、麻辣鲜香的川渝火锅不同,作为北派火锅的代表,老北京涮羊肉主打清汤火锅。“清汤火锅不是一锅白开水,里边有海米、葱花、姜片、口蘑汤等底料。”国家级非遗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立新告诉记者,清汤火锅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吃到羊肉的本来滋味,二是不遮丑,羊肉有问题一口就能吃出来。
图为东来顺铜锅涮肉。陈杭摄越是简单的汤底,越考验羊肉的选材。据陈立新介绍,正宗老北京涮羊肉多选用内蒙古羊,“只选用羊上脑、大三叉、小三叉、黄瓜条与磨裆5个部位,占整羊净肉的四成左右”。
“黄瓜条”指羊后腿的大腿内侧部分,因形如两条相连的黄瓜而得名。北京民俗专家翟鸿起在《老饕说吃》中曾提到,他与老友去饭店吃涮肉时点了一盘“黄瓜条”,没想到却端上来一盘真黄瓜,翟老无奈感叹如今许多餐厅都是机器切卷,“谁还剔那肉去?更甭说黄瓜条了”。
开业于1854年的正阳楼饭庄可谓北京早年间最著名的“羊肉名家”,据清代《旧京琐记》记载,“肉市之正阳楼,以善切羊肉名。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后来居上”的东来顺始建于1903年,据说曾重金从正阳楼饭庄“挖”来一位刀功精湛的名厨,帮工传艺。
陈立新1971年进入东来顺做学徒,手切羊肉的功夫已有50余年。“左手控制肉片薄厚,右手握刀,横断丝,切出来的肉片纤维短,厚0.9毫米,入锅后一涮即熟,入口即化。”陈立新说,“手切羊肉还要求上下垂直,前后走直线,保证肉片薄厚均匀、排列整齐,每片长15厘米、宽3.3厘米,放在青花瓷盘上隐约可见盘底花纹。”
图为东来顺铜锅涮肉菜品。陈杭摄涮羊肉“一菜成席”,调料必不可少。以麻酱、酱油为主,韭菜花、酱豆腐为辅,虾油、料酒少许,辣椒油可自行添加,配腌好的糖蒜解腻。
羊肉吃到六分饱,辅料登场。作为涮羊肉的好搭档,冻豆腐吸满汤汁和羊肉的鲜香,大白菜烫后清香爽口、解腻增食,配上刚出炉的混着芝麻香的烧饼,舀上一小碗汩汩翻滚的羊汤,一口吞下整个冬季的温暖。
提到八岁时第一次吃涮羊肉的场景,北京市民贾先生印象深刻,“那时冬季物资不丰富,吃涮羊肉还是很奢侈的”,与亲人围坐铜锅旁,看着服务员添加了高高的烟囱,碳烧得通红,一个人就吃了三盘涮羊肉,味道鲜美至极。工作后,贾先生总是在国庆或春节期间约朋友吃一顿涮羊肉,热乎喜庆的气氛就像除夕一样。
一锅清汤涮百年。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承载情感与味觉记忆的老字号既要留住“老味道”,亦不断向年轻人靠拢。“东来顺打造全新IP形象,发布了由‘来来羊’‘铜锅爷爷’和‘糖蒜狗’组成的‘馋嘴家族’。”东来顺集团副总经理董锴介绍说,在传统火锅堂食基础上,东来顺开发了肉片、肉串、熟食、面点等预包装产品,进入商超、市场、电商平台等,让老字号产品真正走向寻常百姓家。(完)
飞天圆梦 | “梦天”冲天!200秒回顾中国空间站极简史****** 碧海之旁,椰林摇曳 10月31日 当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冲上云霄 中国空间站 终于迎来了“梦天实验舱” 从“0”起步,到“一”字构型 再到L字构型 到即将形成的T字构型 这条圆梦之路中国走了整整30年
“中国人怎么不行啊? 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 当年的三连问如今得到了最有力的回答
从无人到载人 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 从舱内到舱外 这条探索之路中国也已走过三个篇章
这条路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 深有体会,他说 “我们不能永远地跟在别人后面跑, 我们必须得要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 他说 “只有身处其中,我才能够体会到, 真正什么叫艰巨,什么叫复杂”
翻看载人航天的高光时刻 每一幕都曾令人饱含热泪 那是航天人的奋斗 那是科学家的创新 那更是中国人升腾的希望
“我们非常有幸, 我们这一代人把载人航天三步走, 从头到尾每一步走踏实了。” 航天科技五院货运飞船系统 总设计师白明生如是说
三十年来 那些助力“飞天梦”成为现实的人 容颜已渐渐老去 可他们的目光始终坚毅 三十年来 无数热血青年加入航天事业 以梦为翼,叩问苍穹
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将迎来 第三个故事的终章 这是终点也是起点 因为,在更远的深空 终会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科学顾问:杨宇光(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 出品: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监制:战钊 策划:宋雅娟 蔡琳 制作:简炜杰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